明代 成化五年(1469) 十二月,划黄岩县南方岩、太平、繁昌三乡,置太平县。治所设太平乡泉溪(今城关)。
|
|
|
| 成化七年(1471) 正月,县公廨竣工。 是年,知县常完建县学。 成化十一年(1475) 蝗灾,民掘草根以食。 成化十二年(1476) 划乐清县山门、玉环二乡六都地属太平县。 弘治二年(1489) 桃溪(今新建乡)谢世衍与弟谢省创办方岩书院。 弘治十年(1497) 桃溪谢铎所纂《赤城新志》刻本问世。 正德八年(1513) 建县城四门城楼。东曰“迎辉”,南曰“观海”,西曰“延照”,北曰“仰山” |
|
|  |
|
嘉靖十八年(1539) 浚周洋、迂浦诸河,建永通闸。 嘉靖十九年(1540) 《嘉靖太平县志》成书,知县曾才汉主修,县人叶良佩总纂。 嘉靖三十一年(1552) 五月,倭寇自松门登陆,攻县城,为军民击退。 是年,因倭警频传,修筑城池,以固城防。 嘉靖三十二年(1553) 五月,倭攻新河所、江绾。十月,又扰珠村,登石牛岭,均被军民击退。此后数年,屡有犯境。 嘉靖三十七年(1558) 倭据栅浦,分掠泽国、沙角、松门等地,乡民奋勇抗击。 嘉靖三十八年(1559) 二月,珠村人王泽民与倭战于石牛岭,为火器所伤。三月,倭攻松门卫。四月,宁、绍、台参将戚继光率军自宁波来台州御倭。五月,于新河所歼倭千余人,并追杀至南湾(今属青屿乡),全歼进扰之倭。次年,隘顽所(今岙环)百户焦泾追倭,没于海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 嘉靖四十年(1561) 四月,倭袭新河所,戚继光率兵破之,五月又大捷于长沙。自此,倭不敢再扰。次年,知县徐钺撰《南塘戚公奏捷实记》,后立碑于新河戚公祠。 万历四十二年(1614) 七月,松门卫军官侵吞士兵粮銄,引起哗变,为指挥张国光平息。 |
|
| 
新河戚公祠 |
|
|
|
|
|
|
|
|
| |
天启元年(1621) 年荒,县人林勺、杨巽率饥民起事,为知府张允登镇压。 崇祯十五年(1642) 筑薛家浦、沙角浦、中扇浦等塘,至此三都近海皆有塘。 崇祯间,大钓渔业始盛。
清代 顺治三年(1646) 六月,清兵至台州,南明监国鲁王朱以海败走海门入海,县境始入清朝版图。 顺治六年(1649) 浙东民众不服剃发令,纷纷起义反清,以白布裹头,号“白头军”。永嘉白头军何兆龙部,攻乐清县城,入据境内冠屿、部渎等地。 顺治十六年(1659) 郑成功部攻县城,金标都司李一元和台协都司李国柱战死,城遂陷。郑部闻清兵至,即退。 顺治十八年(1661) 清廷颁“迁海令”,命户部尚书苏纳海至台州。令沿海三十里居民内迁,空其地以绝郑(成功)援。县境自今木城河以东居民限两月内迁入,不迁者杀,越界者杀。后禁令渐宽,康熙八年(1669)展界十里。至二十二年(1683),郑成功之孙郑克塽降清,迁界尽复。 康熙十三年(1674) 靖南王耿精忠于福建起兵叛清,遣总兵曾养性部攻温、台二州,八月陷县成。次年,清兵收复县城。 康熙二十二年(1683) 《康熙太平县志》修成,知县曹文珽主修,县人林槐总纂。 康熙五十年(1711) 知县徐尊显因勒丈土地激起民变,闭城罢市。徐被革职。 康熙五十一年(172) 八月,大风雨,海潮暴涌。 雍正五年(1727) 巡抚李卫奏请划太平县二十四、二十五、二十六三都地设玉环厅。六年春交接完毕。 雍正八年(1730) 重修金清坝。十年筑金清、永安、兴平三闸。十一年,天雨十日不止,大水成灾,官府未启闸排涝,万众持锄毁兴平闸、坝。 乾隆十六年(1751) 大旱,民饥,知县刘居敬不事赈恤,饥民闹至县署。后知县张肇扬至,劝捐施粥,事息。 乾隆十九年(1754) 知县左士吉创设鹤鸣书院,次年,新河士绅创设龙山书院。 乾隆二十八年(1763) 改村为庄,全县并为98庄。 乾隆三十一年(1766) 七月,海潮暴涌,二塘、三塘坍。 乾隆四十年(1775) 募捐重修寺前桥。至嘉庆初桥记,重募再建,改平桥为拱桥,始称金清大桥。为今台州最大石拱桥之一。 乾隆四十五年(1780) 建牧屿闸,历时五六年成,从此水泄旱蓄,可收半县之利。 乾隆六十年(1795) 石塘、横门等营汛之地和营罗等庄,从玉环厅划归太平县。 是年,筑新渎闸。 嘉庆五年(1800) 六月,安南(越南)兵船与福建凤尾、水澳盗匪六七千人进逼台州湾,停泊松门山下。定海镇总兵李长庚与黄岩镇总兵岳玺合兵,设计围歼,适遇台风大作,覆溺盗船过半,擒安南侯爵伦利贵,杀之。 嘉庆九年(1804) 音韵学家泽国戚学标所著《汉学谐声》刻本刊行。 嘉庆十五年(1810) 《嘉庆太平县志》修成,知县庆霖主修,戚学标总纂。 道光元年(1821) 六月,霍乱流行,死者甚多。秋,大旱,饥荒。 是年,始种罂粟(鸦片)。至二十二年,种植颇广,吸毒盛行。 道光十一年(1831) 筑琅岙闸,闸七洞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
|
| 道光十八年(1838) 筑金清闸,三年完工。闸七洞,闸底高琅岙闸二三尺,洞门狭,出水不畅。 道光二十年(1840) 营兵王钦本联合和尚彦悟,于报国寺聚众造反,为知县刘旭镇压。 |
|
| 
|
|
|
|
|
|
|
|
|
|
|
道光二十二年(1842) 六月初一午后一时至三时,日食,天黑如夜。 是年,于金清旧港筑大坝,以资御蓄。 道光二十四年(1844) 五月,冯芳、陈寿璐、林蓝等7人,继明代“花山诗社”遗风,在花山新庵结“修梅吟社”,人称“修古七诗翁”。 道光二十七年(1847) 金煦春、赵培训创建宗文书院,阮辑刊创建文炳书院。 道光二十八年(1848) 七月初五日,大水,平地水高八尺许。初八日,乡民聚众冒雨哄至县署,求官开闸未成。十二日,水乡五万余人持锄往毁金清闸坝,闸外监生陈梅五等竟向闸内民众施放火炮,屠杀无辜。 咸丰元年(1851) 夏,大水,乡民往毁金清闸,守备钟凤祥率兵往捕,民多落水死,捕40余人解省,后皆释回。 咸丰三年(1853) 夏,李大六、李小六率众起义,屯花居洞,劫掠富室。八月,被官兵击败。 咸丰四年(1854) 七月五日,暴风骤雨,海潮泛滥,沿海居民漂没3万余。 咸丰六年(1856) 五月,水大。金清闸不开,水乡聚众数万前往掘坝毁闸。闸外人聚众拒之,枪炮轰击,死者数十人,溺水者众。 咸丰八年(1858) 温岭(今温峤)有虎、熊伤害人畜。 咸丰十年(1860) 七月,仓浦林光法等截劫东洋金姓富室租谷船,参将蓝新浩、守备张缵成率兵往缉,林拒捕,营兵大败、次年,光法加入太平军。 咸丰十一年(1861) 十一月七日,响应太平军起义的“十八党”首领徐大度率数百人至太平县,初八日遭乡团阻击,徐退出县城。九日晚,响庆太平军起义之朱子珊率百余人入县城。十日,天国殿前丞相邱善潮率数千人续至,十五日拂晓撤往乐清。十七日,李世贤至黄岩。准于太平设乡官治理,太平始安。 同治元年(1862) 三月十六日,吕昌焰率部八百来县镇守,四月十一日撤离。县民先后投太平军者万余。 同治六年(1867) 十一月,乃演武生员王仁旺等聚众数百人入城,求免盐税未成,愤毁盐董房。事后,知府刘璈遣兵至乃演等村焚烧民房,击杀200余人。 同治十年(1871) 疏浚东南河道200余里。 是年,县城东街火灾,焚屋400余间。 是年,天主教传人。 同治十三年(1874) 松门南闸至南塘头旧路加高尺余,并筑避潮台。从此,海山至松门徒步可行。 光绪十年(1884) 四月二十二日,黄岩场(设南鉴)差役扰民生事,新河罢市。 光绪十四年(1888) 平阳余姓师傅来县传授制碗技术,横峰、牧屿、石粘相继开设瓷窑九支,产品行销临海、黄岩、太平三县。 光绪十五年(1889) 七月,山洪暴发,县城西墙崩百四十丈,冲毁数百家民房,淹死七八十人。 是年,筑蓝田闸,闸五孔。 是年,重修松门卫城。 光绪二十二年(1896) 《光绪太平续志》修成刊行。知县陈汝霖、代理知县邓之瑛主修,黄岩王棻总纂。 光绪二十五年(1899) 五月,海门干蓬武生员应万德号召“护国灭教”,率众至太平,焚毁新河、泽国、石桥头等天主教堂。 光绪二十六年(1900) 三月初十日,肖泉村、小南门民众焚毁南门天主堂,法国籍神甫李思聪负伤逃走。 光绪二十八年(1902) 县城开设太平邮寄代办所。 是年,宗文书改为宗文高等小学堂。 是年,霍乱流行,死者甚多。 光绪三十年(1904) 十月,创设自新工艺局,为罪犯改造工场。生产机织毛巾、棉纱、帽子、肥皂等日用品。 光绪三十二年(1906) 县设劝学所。改横湖官学堂为太平中学堂,并附设初级师范简易科。创县中学、师范教育之始。 是年,始设县巡警局。宣统二年(1910)改称警察局。 宣统二年(1910) 县商务分会成立。八月二十日,县商会以部渎鸡血冻石所刻图章送南京南洋劝业会开幕式展出,经审定石质优美,色泽颇佳。 是年,省咨议局议员东洋金秉亘民祝洋林存涵为兴办教育,拟将牧屿庙改办学堂,遭当地封建势力反对,煽动群众数百,烧毁课桌,砸抢金、林两家,闹至县署,官兵开枪,打死2人。 宣统三年(1911) 八月,大雨,平地水深五六尺。灾后霍乱流行,死者无算,棺材售罄。 十月,浙江光复。台州军政分府都督姚梧岗委任詹泰钟(大溪人)为太平民事长,清知县为和在地绅支持下拒不交印,扬言杀詹,詹被迫离去(后任玉环县知事)。胡为和改任县民事长。
相关链接:
百年温岭大事记 (1902-1949年) 百年温岭大事记 (1950-1989年) 百年温岭大事记 (1990-1999年) 百年温岭大事记 (2000-2001年)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