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奏鼓在石塘箬山的流传历史悠久,距今有300多年。据福建《惠安县志》和《琅玕陈氏宗谱》载,箬山陈姓为十七世纪中叶由惠安迁入,大奏鼓(当时叫“大典鼓”)亦随之带入。由于箬山长期来为闭塞偏僻之地,大奏鼓才能流传下来。至上世纪五十年代,大奏鼓被冷落,文革时期销声匿迹。1979年初,为配合全国“三大集成”工作,在当地文化部门的组织下,里箬村的庄道春、陈其鸿、陈德福等人重新跳起已消失近二十年的大典鼓。当时,县文化馆音乐干部钟永余和县越剧团主胡陈其盈两人参与挖掘整理,并改名《大奏鼓》上报,后被收编进入《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》,并被拍摄进电视专题片《渔村小叙》在中央电视台多次播放。 1994年3月,温岭撤县设市庆典仪式上,由60人参与表演的《大奏鼓》节目引起极大的轰动。 大奏鼓为男子群舞群奏,基本舞蹈动作是扭腰、甩胯、摇头,人手一件乐器,乐器有大鼓、唢呐、铜钹、铜锣和木鱼等,边奏边舞,基本节奏为强弱二拍子。最初的化妆很简单,用牙粉加水涂于脸上,再用红纸在两脸颊印上鸡蛋大小的红圈。现在用白油彩平涂于脸上,再用红油彩涂圆圈。最初的服装为闽南惠安女子打扮,老式大襟便服,花布衫,头饰用布条、纱巾,装上羊角尖发簪,两耳挂大耳环,赤脚套脚环。后改成上穿深蓝色斜襟短袄,下穿桔黄色大口裤,衣衫边角绣上桔红色鱼纹图案花边,头戴橄榄形黑色羊角帽,两耳挂金花、戴耳环,赤脚板,套上手镯脚镯。后来为了突出打鼓者,打鼓者改为男装,对襟短袄,头扎红布条。据查证,大奏鼓第一代传人为惠安渔民大大姐等,继后是陈兆凤、庄大坎、张永良、张永新等。目前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有庄道春、陈其鸿、陈德福、陈冬生等。 现在,大奏鼓已从箬山向周边传播,表演者有老人班、青年班、少年班和女子班。大奏鼓即活跃了渔区群众文化生活,也进入城市的舞台,越敲越响,越敲越远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