学习文言,学生惧怕不已,不是记不住字词的解释,就是搞不懂句式的奥秘;于是,有人搬出“我为什么要学习古人的东西”“古人的一套现在还行得通吗”之类的理由,来为自己学不好甚至不屑于学习文言找个冠冕堂皇的借口。 似乎有些道理。可你仔细想过没有:传统文化岂能一脚踢开?无根的文化,到底能走多远?谈到这里,不得不提一个因袭传统的好例子,这个例子还相当的有意思:方言,每个人都会说。方言中很多成分,至今依然延续文言的格局,有些甚至活脱脱就是“地方版的文言文”。若不信,现就温岭方言与文言的关系加以说明。 一、拨云见雾,历久恒新 很早以前读刘禹锡的《乌衣巷》:“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”觉得第二句末字“斜”有些怪:按绝句用韵规则,(“花”)“斜”“家”字应用同一韵;即使韵母不完全相同,不同的只能是韵头、韵腹,韵尾是必须一样的,例如:《登高》的韵脚分别是“哀”“回”“来”“台”“杯”,韵尾都是“i”;再如《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》下阙的韵脚就分别是“顾”“路”“鼓”“否”,韵尾都是“u”。那么,作为严守规则的绝句来说,《乌衣巷》的韵脚到底有何奥秘?后经老师讲解,疑窦顿消:原来“斜”字古音读作“xia”。更巧的是,温岭方言中,“斜”也读“xia”,如“倾斜”就读做“qing
xia”。再如“腌臜”一词,古音为“a za ”,意为“脏的,不干净的”,如骂人就这样说:“你个腌臜泼才!”时至今日,你不要以为这个词已随历史销声匿迹了,在温岭东南海滨箬山一地,还大大地保留它的身影,且音、义与古代的毫无差别。看起来,闽南话(箬山话)也可称得上是文言的一块活化石,尽管温岭人十有八九保准听得云里雾里。又如“忖”字,音“cun”,意为“思量,揣度”,例如“他人有心,予忖度之”(《诗经 小雅 巧言》),方言亦云:“我忖几日(今日)我等一(要)放假。”其中,“我等”一词,确切的说是“等”字,除了作常见的“等待”解释外,还可放在人称代词或指人、物的名词后,表示多数或列举未尽。如《廉颇蔺相如列传》中:“臣等不肖,请辞去。”如《史记 陈涉世家》:“公等遇雨,皆已失期。”又如《三国志 蜀书 诸葛亮传》:“亮与张飞、赵云等率众泝(同“溯”)江。” 怎么样,有点意思吧。只要学生用些心思,注意联系,就会发现生活中很多文言的影子;而这些,对于帮助他们学习文言是大有裨益的。 二、新瓶装旧酒,滋味愈久远 之所以要用到“新瓶”,是因为社会的不断变化。在这样一个漫长的历程中,文化的最浅层标志——词语,总是紧随潮流,从而做出“相时改变”的决定。因而,古代的那个词用现在的这个词代替也就不足为奇了。这样的情况比比皆是,比如:古代的单音节词,发展为现在的双音节词;古代常有活用现象,现在差不多完全消失了,除了一些固化下来沿用至今的成语,如“不耻下问”“衣锦还乡”“既来之,则安之”等。为沟通古今,文言解释、翻译就显出它们的重要性来。而面对这两大难关,学生普遍感到为难,毕竟,发展太迅速、间隔太漫长了。但,如果方言中依然有几千年前的词语的影子,情况就有所改观了。现举几例加以说明:如“箸”,常人难以理解,也读不出音来。若换种说法,叫“筷子”,谁都明了。偏偏温岭方言中就读“zi”。类似的还有“彘”,原本习惯用“猪”代替,偏偏方言也读“zi”。 或者,有些词语自成体系的有规律的改变了读音,但意义却丝毫没有变化。如温岭方言中好多情况下“t”读作“d”,像“相同”读作“xiang dong”,“踏”读作“da”。有了这样的认识,教学《滕王阁序》时,读到“披绣闼,俯雕甍”一句时,师生会会心一笑:“闼”就是“da门”, “门窗”的方言。如此一来,生字的音、义会牢牢记住了。 说到这里,不得不替“孺人”喊一声“冤啊”。温岭方言中,只要是已婚妇女一律称之为“孺人”(音若“xu
nin”),还要在前面加个“老”字,以大大的区别于“度娘头”(音译,“女孩子”的意思)。殊不知,“孺人”在以前是万不可如此随便使用的,远古的不知道,宋代时它是五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;到了明清,至少也是七品官的母亲或妻子的封号。如归有光的《寒花葬志》有言云:“婢,魏孺人媵也。”你想,能有丫头陪嫁的,好歹也是有一定身份的。纵然是芝麻大的官,一旦沾点关系,“孺人”也算是风光无限。哪知今日,却沦落到寻常人家,甚至成为蓬头垢面、粗手重脚的代名词了,岂不悲哉。像这样的,传统和现实之间的这些若即若离的关系,不也能一定程度的激发起学生文言学习的兴趣? 三、文言句式:涛声依旧 我认为:所有的句式都是精美的容器,有了它们,句子才能承载起无穷的意义,即使经过千年万代,也散发着迷人的魅力。如“谁之过”,《失街亭》学后,可留作业:“失街亭,谁之过?”《季氏将伐颛臾》也有句子:“且尔言过矣,虎兕出于柙,龟玉毁于椟中,是谁之过与?”而方言中,“谁之过”,也是最常见的句式之一,如责怪别人自作自受、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时,温岭人会说:“格(这)种事干(事情)出现,简儿(音译,即“谁”)之过?自己好好忖忖相(想想看)。”再如日常的一句礼貌用语“相劳”(或“相劳你”)。我们都知道:“相”作副词时有两种解释,一为“互相”,如《孔雀东南飞》中“叶叶相交通”、《陈情表》中“茕茕孑立,形影相吊”、《兰亭集序》中“夫人之相与,俯仰一世”;一为“动作偏指一方”,或叫“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”,如“单相思”,如《报任安书》中“意气勤勤恳恳 ,若望仆不相师(好像怨恨我不效法您)”,如《五人墓碑记》中“吴之民方痛心焉,于是乘其厉声以呵,则噪而相逐”,如《列子 汤问》中“杂然相许”。由此可知,“相劳”就是“劳累你”“麻烦你”的意思。又如“天诛”,更是指天画地的谴责、诅咒了,你想,连上天都要“诛杀”,还会是个好货色吗? 温岭话(甚至整片台州话)是很接近古汉语的方言,文言与方言的深层联系,一定还有很多很多。这篇小文,聊作抛砖之用,以期能让大家眼睛一亮:哦,方言也有如此魅力如许功用;从而更多的关注文言学习与方言的密切关系,最终也是为了又一次验证“语文即生活”这个真理。 附:方言中的古汉语
吃
啜 ---“啜,尝也。”——《说文》 洗
汏 ----“汏(方言音“da”),淅涧也。”——《说文》 不
弗 -----“澭水暴益,荆人弗知。”――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 锅
镬 ------ 汉语拼音huo, 一镬之味。――《吕氏春秋·察今》 热水 汤------唐代称热水为汤 玩 嬉-----“追渔父以同嬉。”——《文选·张衡·归田赋》 聪明听话 儇---------“儇,慧也。”——《说文》 站
徛----“徛(方言音“ji”),立也。”——《广韵》 新娘
新妇--------《世说新语》中王浑妻仲氏云:“若使新妇得参军,王儿也不啻如此。” 吵架 相骂 (互相打骂) 做噩梦
魇(梦魇) 干
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