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>>文化记忆>>地方方言

搜索本站:

温岭方言中的老孺人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更新时间:2020-05-09  
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        作者:叶艳丽  摘自《台州晚报》      

方言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载体。一个词、一句话,往往都有其渊源。然而,随着历史的发展,人们常常只知其音不解其义,也常常只会说而不会写了。对方言作一番历史考察,常常会有许多有意思的发现。

  曾经困惑于温岭方言对已婚妇女的称呼。一日恍然,此言应写为“老孺人”。而“老孺人”这个称谓,可说是历史发展演变的结果。

古代中国,等级森严,妇女称谓常随丈夫社会地位的高低而变化。据《礼记·曲礼下》载:“天子之妃曰后,诸侯曰夫人,大夫曰孺人,士曰妇人,庶人曰妻”。后来更发展到“秩官即分九品,命妇亦有七阶”之说。七阶就是:“一品曰夫人,二品亦夫人,三品曰淑人,四品曰恭人,五品曰宜人,六品曰安人,七品曰孺人。”这些名称各有取义,如“夫”,扶也;“淑”,善也;“恭”,敬也;“宜”,当也;“安”,和也;“孺”,雅也。

这些妇女的封号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不同。比如:

夫人——在周代,“天子之妃曰后,诸侯曰夫人”。汉代皇帝的妾也称“夫人”。“夫人”作为妇女封号,始于王莽。唐代诸王的母亲或妻子及妃、文武官一品和国公的母亲或妻子为“国夫人”;三品以上官员的母亲或妻子为“郡夫人”。宋政和二年(1112)改变封制,定执政以上官员的妻子封“夫人”。直至明清两代,一品、二品官员之妻皆封“夫人”。清代并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。

淑人——宋凡尚书以上官未至执政者,其母、妻封为淑人,明为三品官员祖母、母、妻封号。清因明制,又增宗室奉国将军之妻为淑人。

令人——宋政和二年,定外命妇封号为九等,即国夫人、郡夫人、淑人、硕人、令人、恭人、宜人、安人、孺人。太中大夫以上官员之妻封令人。

恭人——宋制中散大夫至中大夫之妻封恭人,亦为元六品、明清四品官员之妻的封号。如系赠封母或祖母,则称太恭人。又清制:宗室之奉恩将军妻亦封恭人。

宜人——宋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,其母、妻封宜人;武官官阶相当者同。元明后,改依其子或夫官品受封,元代七品封宜人,明清五品封宜人。

安人——宋制自朝奉郎以上,其妻封安人。明清时,六品官之妻封安人。如系封与其母或祖母,则称太安人。

孺人——宋制为通直郎以上官员之母或妻的封号,明清则为七品官母或妻的封号。

命妇封号在流传过程中,渐渐成为对妇人的尊称,非特指命妇。特别是妇女亡故后,为了体现对亡灵的尊重,常在称呼上有私敬之举,这类现象尤以称“孺人”者为突出。对于这种现象,明人邵宝明确指出过:“近世士庶人之妻之卒,多以孺人称于铭志,而江之南尤盛。国典:命妇封号自一品夫人至孺人,凡七。称孺人者,盖取初命之虚名,以崇死者。”

 随着以“孺人”称非命妇现象的盛行,“孺人”渐渐成为对已婚妇女的专称。根据成婚时间,“孺人”还有“老孺人”、“新孺人”名目。“老孺人”指一般的已结婚的妇女,“新孺人”则特指新娘子。在温州等地的方言里,至今还有称新娘为“新孺人”的。

方言不仅是当地人们的交际工具,还蕴涵着许多历史文化信息,是有关社会生活、典章制度、乡风民俗、价值观念等等的沉淀。温岭方言“老孺人”就是其中一例。源于命妇称谓而演变为社会上对一般已婚妇女的统称,至今依然活跃在温岭人的口头,“老孺人”一词,可称是历史的活化石了。


 



温岭市档案局(馆)主办,叶学政设计、制作

单位地址:温岭市城西街道环湖路1号

电子邮箱wlsdaj@tom.com   领导信箱

浙ICP备16047126号-1 公安部备案号:33108102000390